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什么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什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是怎样的?
1、直接法,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、免税收入、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。
2、间接法,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,即为应纳税所得额。
更多会计财税问题解答,欢迎关注+私信我~
个人所得税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有什么区别?
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步骤是先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,再根据适用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。应纳税所得额是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,应纳税额是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结果。
根据最新的《个人所得税法》,把个人取得的收入分为两大类9个项目:综合所得和分类所得。
综合所得又分为4个项目,分别是工资薪金所得、劳务报酬所得、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;
分类所得包括了5个项目,分别是财产转让所得、财产租赁所得、利息股息红利所得、经营所得、偶然所得。
要计算个税9大项目的应纳税额,必须首选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,这是前提和计税的基数。
例如:
综合所得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=综合所得收入额-60000元基本费用-“三险一金”等专项扣除-子女教育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-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-公益性捐赠。
财产转让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==每次财产转让的收入额-财产原值-合理税费
“应纳税额”比“应纳税所得额”仅少了两个字——“所得”。应纳税额就是计算纳税人最终应缴纳的税款的计算结果。
例如:
一个是所得额计算基数,一个是实际应缴纳的税款。应纳税所得额是计入应纳个人所得税的基数。
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,但是并不是每位居民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,个人所得税有一个起征点,没有达到起征点的居民是可以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。
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。新个税法规定: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,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、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,为应纳税所得额。
应缴纳所得额=税前工资收入金额-五险一金(个人缴纳部分)-费用减除额
应纳税额=应纳所得额×税率-速算扣除数
对于个人所得税,要区分一下,个人收入额,应纳税所得额, 应纳所得税额。
1.个人收入额:即个人取得的全部收入,比如今年税前收入20万元。
2.应纳税所得额:即税法规定,应当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税基数的那部分收入,毕竟个人收入中,要先扣除一部分平常的支出,比如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,定额扣除的赡养老人支出等,剩余部分才是应纳税所得额。
如张三个人年收入20万(税前应发),但是个人社保五险一金缴纳6万元,则应纳税所得额为20-6=14万元。
3.应纳所得税额:即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算基数,乘以适用税率-速算扣除数而得出的结果。以此结果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。
个人所得税额,就是交给税务局的税。
个人所得税额,是根据个税计算的基础和相应个税税率计算出来的。而这个个税计算的基础,就是应纳税所得额。
以工资薪金为例,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如下:
应纳税所得额=应发工资-个人承担的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失业保险、住房公积金、企业年金-5000元/月的费用-赡养老人、子女教育、继续教育、租房或***购房、大病等6项附加扣除-符合扣除要求的个人捐赠-200元的健康保险/月-1000元/月递延年金保险
当然,上述社保的基数,不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。超过部分的社保扣除额,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。公积金,也存在社保类似情况。
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完毕后,然后根据适用的税率(7级税率)和相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应交的个人所得税,即个人所得税额。
新个人所得税概念比较多,比如 收入、收入额、应纳税额、应纳税所得额等等。
而应纳税额就是最终需要交纳的税款。
应纳税所得额是收入—规定的可扣除项目—不征税收入等最后应该按照其结果计算应纳税额。
收入”和“收入额”,是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算过程中的专有名词。
“收入”,通俗讲即毛收入,也就是常说的税前收入。“收入额”,是计算税款过程中的一个名词。
依据税法,工资薪金所得以全部收入为收入额;劳务报酬所得、稿酬所得、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。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。
具体来说: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=全部工资薪金税前收入劳务报酬所得收入额=全部劳务报酬税前收入×(1-20%)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收入额=全部特许权使用费税前收入×(1-20%)稿酬所得收入额=全部稿酬税前收入×(1-20%)×70%
搞清楚收入与收入额的概念,那么接下来看个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就好理解多了!!
应纳税所得额根据个税不同的类型,计算方式不一样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什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