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白俄罗斯小正太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白俄罗斯小正太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最帅的钢琴家都有谁(五官看起来还不错的)?
要颜正的话,前南斯拉夫钢琴家波格雷里奇,俄罗斯钢琴家鲁甘斯基,法国的弗朗索瓦,以及古尔德和克莱本,老一辈的有霍洛维茨,索弗罗尼茨基,霍尔绍夫斯基也曾正太过。以上都是美男中的翘楚
抗战时期间中国重火力奇缺,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日军掷弹筒增加重火力打击?
分享专业知识,奉献原创精品,我是兵说,欢迎关注!
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轻迫击炮,它的威力比手榴弹大,但又比迫击炮要小,日军在抗战时期主要装备的是八九式掷弹筒。对于熟悉制造掷弹筒技术的日本来说,掷弹筒的造价只有***的百分之二十五,而且它的威力相当不错,还有重量轻、可以及时提供支援等优势,在中日战场上几乎成了“神器”,这种便宜的“神器”,对于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来说,肯定也会大量仿造。
长城抗战等战役后,国府见识了日军掷弹筒的威力,所以在1934年就曾仿造过日军的大正十年掷弹筒,这款掷弹筒是八九式的未改进版,但是仿造出来的性能不是很好,故而没有装备部队,只是培养了一部分技术人员。到了全面抗战时,国军为了弥补火力不足,又开始仿造掷弹筒,在1938年国府在大正十一式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款新型掷弹筒,并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。
这款掷弹筒比日军装备的八九式掷弹筒还是有一定差距的,但是技术有限,没有办法。后来国府兵工厂一共生产出了四万多具掷弹筒,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军的火力,但它也有缺点,如射程近、无瞄准装置等,毕竟要弥补重火力不足,必须要装备射程远、威力大的重炮才行。
其实八路军和新四军也仿造过掷弹筒,从1941年开始到抗战胜利,八路军共生产出了2500多具,新四军则相对较少,只有200多具。八路军的兵工厂竟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产出那么多掷弹筒,实属不易。
掷弹筒,又名超轻型迫击炮,介于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,射程100-500米。虽射程近,威力小,但掷弹筒能有效杀伤在200米到500米内的敌人,有效的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以及92步兵炮之间的火力空缺。掷弹筒和手榴弹、迫击炮以及***步兵炮射程衔结,形成了有效、密集的火力组合。该炮主要装备二战中日本军队。其实,不是掷弹筒有多好,而是掷弹筒对于日本人来说经济实用,更日本国情。二战中,日本一共生产了12万具掷弹筒。可以说,掷弹筒是二战时日本最成功的步兵武器之一!
实践证明,掷弹筒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,的确是一种效费比极高的装备。因此,抗战期间国共军队都曾积极仿制该武器并小有改进。它们和被缴获的日制掷弹筒一起,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。
掷弹筒的仿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早。1934年国民***就组织兵工厂开始仿造日式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及其***,但数量有限,仅少量列装。
1938年,以江元方为主的研制团队仿制并改良出一种新式掷弹筒,定名为民国二七式掷弹筒。经过试射,效果较日式为优,射程更远。1939年1月,由陕西第三十兵工厂正式批量生产二七式掷弹筒。
至1945年生产掷弹筒40909具、筒弹150余万发。它们和***式枪榴弹一起,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,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!!!
而***军队最早的掷弹筒来自于作战缴获。平型关战斗、百团大战曾缴获过掷弹筒。1940年,按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要求,军工部决定由黄崖洞兵工厂和高峪三所仿制掷弹筒。因钢材、加工设备严重缺乏,工艺经验不足,早期生产的掷弹筒及***,合格率不同,炮筒寿命也比较短,但毕竟解决了“有”和“无”问题。1944年7月改进生产工艺后,掷弹筒弹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。
抗战期间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条件简陋到了难以想像的地步。在敌人重重封锁和频繁的“扫荡”之下,材料、设备、技术都极度缺乏。但军工团队克服了生产中的种种困难,掷弹筒及***的试制不但取得了成功,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改进、完善,并源源不断地供给前方,成为深受战士信赖的一种有力武器。
从1940年到1945年8月,仅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筒2500具、炮弹198020发,共装备近30个团,129师等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具,显著提高了第八路军的战斗力!
国共两军其实都有大规模的仿制日军的掷弹筒,极大的弥补了我军在重火力上的不足;
其实,掷弹筒的优点还是很多的。首先,它整体重量很轻,组装容易,便于单兵携带,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;其次,造价低廉,容易生产,并且拥有不错的威力。因此抗战期间,我军也都大量仿制掷弹筒。
国军方面,早在1934年便开始大量仿制日军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。全面抗战以后,国军军工厂又在大正十年式的基础上,仿制出一款新式掷弹筒,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。这款掷弹筒射程超过200米,这比原来日军的大正十年式要远得多。据统计,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里,国军军工厂共计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,以及多达150万枚的榴弹。
八路军方面,也在1941年成功仿制出首款自己的掷弹筒,称之为五零小炮,首批一共40门。
虽然国共两军都有仿制掷弹筒,但其性能显然比不上日军的新型掷弹筒。全面抗战时期,日军早已换装了更为先进的八九式掷弹筒。这款新的掷弹筒虽然口径不变,还是50mm,但其最大射程却达到700米,有效射程也有500,整整是我军仿制的掷弹筒射程的两倍。
掷弹筒的操作是门技术活,因此日军运用起来,所产生的杀伤力比我军更大;
或许很多人看到掷弹筒组装简单,操作简便,都认为很容易运用,其实不然。实际上,掷弹筒的操作对单兵的作战素养要求是很高的。因为,掷弹筒基本上都没有配置相应的炮架和观瞄设备。所以,在精确度上必须强调炮手的目力观测能力。
首先掷弹筒真的不算重火力,其次中国也确实大量仿制了掷弹筒。
掷弹筒是一种轻型武器,重量不到5公斤,口径一般在50毫米以下,论重量和口径,最多和超轻型迫击炮相当。而且因为掷弹筒结构简单,没有瞄准具,因此射程也近,大多只有200多米的有效射程,和枪榴弹差不多,所以有些人吐槽掷弹筒只是手榴弹远抛器。
而重火力一般是指身管火炮,即使在放宽了说,起码也是中口径迫击炮之类的,掷弹筒这种玩意,也就加强个班排火力的东西而已,算不上重火力。不过因为掷弹筒结构简单,生产容易,操作简便,加上是轻便易携带,很适合当时中国交通条件差的环境,所以在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大量仿制了掷弹筒,仅国民***下属的各兵工厂,在抗战期间就生产了4万多门掷弹筒,而根据地的兵工厂更是把掷弹筒玩出了花,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掷弹筒进行了大量的改进,几乎成了一种新武器。
根据地对掷弹筒的改进之一是去掉了膛线。因为缺乏加工膛线的条件,所以根据地所产的掷弹筒一般都没有膛线,转而在榴弹上增加尾翼,以保持弹体稳定飞行,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节省了黄铜弹带,而黄铜在当时是稀缺物资,这样无疑有利于大规模生产。
改进二则是增加了瞄准具,极大的提高了掷弹筒的射程。根据地后期制造的掷弹筒大多加配了两脚架,增加了发射的稳定性,同时安装了仿民三一年式的***准具,这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精度,可以和60毫米迫击炮相媲美。
而晋冀鲁豫野战军玩的更狠,他们改进了掷弹筒的发射机构,使之能平射,用来对付日军的各种工事。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八路军真的太缺武器了,掷弹筒对于他们来说,也真的可以算重火力了,自然要不断改进,发挥它的每一份潜能。
日军的掷弹筒,堪称神器。
二战时,日军因为本国***短缺,大本营又把战略***偏向于海军。所以,日本陆军的缺少冲锋枪(机枪)和坦克,装备无法和西方国家的“机械化”军队相比。但是,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,照样能欺负比它更穷的中国。这除了日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坦克火炮和飞机外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军大量装备了“掷弹筒”!
(日军掷弹筒小组)
掷弹筒的出现,主要是为了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区。日本又两款掷弹筒: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。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射程只有175米,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。而且,其重量轻,体积小,两个人就是一个掷弹筒小组,带弹16发!日本一个54人的小队,就拥有三个掷弹筒组成的8人掷弹筒分队。
掷弹筒的作用主要有两个:第一,依靠5米的杀伤半径,压制和打击我军冲锋阵型。第二,依靠超远射程,强度大威力和隐蔽性,摧毁我机枪阵地。
日军缺乏机枪,歪把子和九二式这样的机枪,远不如我军装备的捷克式和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。按理说,我军轻火力要强于日军。可是,日军的掷弹筒却是我军机枪阵地的克星。
日军远程炮火不可能精确打击,而且,我军也可以通过提前隐蔽,保护机枪。可是,当日本步兵冲锋时,我军必须使用机枪压制。往往我军机枪刚开火不久,就会被日军步兵携带的掷弹筒“点名”。掷弹筒体积小,日军一个小队都有三支,实在是不好防范。
而且,鬼子的训练特别好,掷弹筒命中率超过80%。射速又快,每分钟20发!!!也就是说,如果日军用八九式掷弹筒的话,500米范围内,可以说是“必中目标”。而这个距离,我军***够不着,无法掩护机枪阵地。
所以,掷弹筒给日军前线步兵提供了精准且凶猛的火力!
掷弹筒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,国军在1934年就开始仿制。1938年,正式批量装备了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,原型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。而且,我军在日本掷弹筒的原型上,做了改进,射程达到了2,20米,射速10发/分。整个抗战时期,国军共计装备40909具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,炮弹156万余发。
八路军虽然也是国军序列,但是,蒋介石在全面抗战不久,就停发了八路军物资。八路军的掷弹筒,只要是自己制造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俄罗斯小正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白俄罗斯小正太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